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暨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活动取得实效
西宁市在民族团结进步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活动中,创新搭建“多个一”平台载体,积极构建大宣教格局,营造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浓厚氛围。
一、坚持多措并举,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制定印发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方案,以庆祝建国75周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举行宣传月启动仪式、文艺演出和集中宣传日活动,共举办各类活动1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二是采取集中、分散和网络宣传方式,利用“西宁党建”“信仰的力量”等网络阵地,常态化开展理论阐释、政策解读、故事宣讲。在市级新闻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重要版面、集中时段开设“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走进石榴籽家园”“西宁市创建工作生动实践”等专题栏目,深入挖掘宣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典型事迹,讲好“有筋骨、有温度”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中国民族报》《人民日报》《青海日报》和新华网、中新网、青海石榴籽家园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三是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利用板报橱窗、LED屏强化宣传,全市公交车载屏日均播放民族团结进步相关内容26.36万次,出租车灯箱日均播放宣传标语192频次。组织参与“青海石榴籽家园”民族政策网络答题活动,答题人数突破10万人次。
二、创新“多个一”载体,推动“三交”生动实践。一是发挥市铸牢教育基地、宏觉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柴达木路铸牢主题公园、山陕会馆等作用,吸引省外参观团、省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前来参观,累计接待5万人(次)。组织31名网络大V、网红主播开展“E起看西宁·V来更美好”主题活动,讲好西宁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二是深度开发特色精品旅游路线,下南关街、“豹街”、大新街、唐道637、北川“清青海·忆西宁”等特色街区成为地方曲艺表演、民俗文化巡游和特色美食品尝集中展示地。以“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等为平台,设立西宁特色美食、农畜产品、非遗等展区,构建体育赛事与乡村振兴、商贸流通等融合发展新模式。组织各族群众共过“中秋节”“农民丰收节”等传统节日,推出“月满中秋,阅听市集”听书打卡、中秋嘉年华巡游等21项文旅活动。邀请南京百名专家百名博士百名企业家进企业为西宁文化、生态和旅游融合“传经送宝”,探索文旅乡村宁宁合作新路径。三是承办第二届“吾爱吾师杯”全国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与普通话大赛总决赛,25个省份45所高校的大学生共攀中华语言文字高峰。举办“凝青之才 共绘未来”首届高中生思政分享交流会,以微访谈、新编歌曲串烧、辩论赛和“模拟市长”问答等形式赋予思政课新内涵。举办“石榴籽巡回讲堂”进市场,以“送学上门”与“参观践学”并举,教育引导市场开办方和各族商户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四是依托西宁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开展青海越弦、平弦、民间小调等非遗项目下基层巡演15场次,充分展示青海传统文化魅力。举办青藏高原康养文化巡游暨中藏医药夜市等活动,向各族群众展示中藏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延伸宣传触角,服务各族群众。打造67家市级和167家县区级社区“石榴籽家园”,形成社区党组织引领、楼院(栋)长协作、党员表率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的基层民族工作格局。如:文亭巷社区创新成立“楼长联合会”,设置“民族事务服务窗口”,成立一家亲服务团,将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纳入“爱老幸福食堂”保障服务范围。依托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健全畅通各族群众诉求“接、派、办、督、评、报、宣”七个环节,诉求四级(应急保障、咨询解决、一般协调、疑难复杂)办理时限压缩至1、3、7、11天,一般事项实际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5天,推动各族群众诉求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市行政服务审批局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探索“政务+金融”改革模式,实现242个事项变“窗口服务”为“门口服务”,274个高频事项手机“扫码办事”,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