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着力搭建“多个一”载体平台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
今年以来,西宁市搭建有效载体,形成“5+N”工作体系等有力抓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工作走深走实,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
一、坚持多措并举,营造浓厚氛围。一是讲好西宁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宣传教育全过程,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寺规僧约等,常态化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在中小学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课程。发挥各级党校讲师团等作用,建强各层级宣讲“轻骑兵”队伍。依托宏觉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资源,讲好十世班禅大师进藏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二是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出一批本土栏目及文创产品,建设一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和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的故事”“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等专题专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广泛凝聚宣教合力。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联网”行动,运用互联网平台推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品,充分挖掘和宣传各民族榜样人物、典型事迹。用足用活毛泽东主席塑像、山陕会馆等资源,提升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塔建“三大载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擦亮“牵手融情”品牌。依托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市州间交流协作平台,持续做大做强各族青少年“牵手相伴•共同绽放”民族团结等公益项目,组织4899名各族青少年赴北京、江苏等地研学交流,厚植爱国情怀。二是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构建“互嵌共融”品牌。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阵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环节入手,开展丰富多彩交流活动,构建熟人社区,扩大“社区石榴籽家园”影响力;实施互嵌式发展“共富”行动、“红石榴行动”等,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三是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挖掘“城市形象”品牌。推出以“冬游西宁•惠享夏都”为主题的5大版块14项冬春季惠民活动,打造大通花儿步行街等特色街区为地方曲艺表演、民俗文化巡游和特色美食品尝等特色旅游线路。以“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等为平台,设立西宁特色美食、农畜产品、非遗展区,构建体育赛事与乡村振兴、商贸流通等融合发展新品牌。持续加大西宁旅游宣传力度,截至10月底接待旅客人数3052.14万人,旅游收入328.06亿元。
三、聚焦“多个一”,推进有形有感有效。一是策划一批主题实践活动,弹好民族团结“进行曲”。依托“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系列实践活动平台和在职党员进社区等主题活动,组织各族群众举办“我们的节日”“农民丰收节”等传统节日,推出中秋嘉年华巡游等21项文旅活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二是构建一种新模式,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构建“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健全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机制,用好“石榴籽家园”平台,让各族群众真正成为示范市创建的积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三是实施一批专项行动,奏好民族团结“交响乐”。举办“双50”重大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开展东西部协作“红石榴就业”行动,累计转移劳动力就业32.8万人。实施“共富”“和乐”“增智”“充电”等行动,开展跨区域、多样化双向交流活动,为互嵌式发展注入新动力。四是打造一批新载体,培育民族团结“新品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商业、传统体育竞技赛等元素融合,通过举办“一场社火表演”、打造“网红一条街”、承办“一场赛事”等形式,突出中国元素,打造类似城中区大新街、城北区北川“清青海•忆西宁”等一批传统美食和特色文化相结合、集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为一体的特色街区。五是建立一些新机制,谱好民族团结“和谐曲”。以深化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为抓手,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均等化服务,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提升服务各族群众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