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绣产业发展还需“再扶一程”
青绣火了!
一段时间以来,青绣的高曝光率,让其成为了青海省又一“热门”。
笔者专门拿出家中多双刺绣的鞋垫端详,原来自己早就参与其中,并且感叹青绣这一绣品能如此接地气,贴近生活。其实,在青海生活的百姓不难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存在青绣绣品,青绣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几年,通过青海政府的大力扶持及对外宣传,青绣的传承和制作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让其真正作为一个文创商品,打造一个品牌,还面临着产品定位不高、种类不多、领域不宽,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产业发展参与者重视度不够等问题。
在采访中,众多企业反映,虽然全省绣娘有30万人但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忙时派下去的订单总是无法收回,企业提供的纹样和高档丝线最终也会不知去向。辛苦拉来的订单时常出现无法供货导致退货的情况。当然,家庭作坊式生产也使得产品质量无法统一和保证。
通过走访不难发现,很多绣娘参与企业组织的刺绣多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并没有将其当做工作认真对待,更没有签订工作合同。更多人还认为这是政府扶贫的公益之举而不能精益求精,最终,造成相关青绣企业压力巨大。
近年来,代表传统文化的精品刺绣行业开始日益受市场追捧。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且个性化逐渐形成,刺绣行业出现明显的分层消费格局,细分品类迅速发展,客户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同时,刺绣的发展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比较注重实用,到现在对审美需求的增强,这对手工刺绣的艺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青绣在这种环境下要想打响品牌除了投入大量的设计成本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都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一家两家企业无法做到的。
纵观市场,青绣这一绣种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几年发展已经从本地人的生活中脱颖而出逐步形成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但借着当下这强劲的发展势头,青绣品牌还有不少事要做,这就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再将青绣发展“扶一程”,真正形成产业,通过品牌来提升文创市场的竞争力,让青绣迎来一个新飞跃。
附件
- 上一篇: 《格萨尔》史诗:从草原走向校园
- 下一篇: 走进代格:探访高海拔藏区内的...
相关文章
- “藏雪茶”敲开了大市场 [12-22]
- 《藏族历代文学经典文库》出版发... [12-21]
- 2021藏历新年文艺晚会《金牛奋...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