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有形有感有效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西宁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主线”,以“五个一”创建工作实践路径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全力打造“5+N”工作体系,有形有感有效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一、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布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形成组织领导上下贯通、部门协同执行有力、县区履行属地责任的“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巡察、绩效考核。强化部门联动。树牢“一盘棋”思想,健全民委委员制,各部门牵头推进铸牢“十进”活动,县区扛牢属地责任,打造了一批示范点、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县区、部门同频共振,形成工作合力。
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创建合力。以“五个一”创建工作实践路径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创建长效机制。制定一个总体实施意见。出台《关于进一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为创建工作提供了一套实效性高、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指引。起草一部地方性法规。率先研究起草《西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条例(草案)》(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二审),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贯穿到创建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出台《西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评指标体系》,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制定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亮明创建“指挥棒”。探索出一种治理模式。构建“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式,形成“党建引领、社会动员、协商共治”的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新格局,让各族群众真正成为示范市创建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打造一批示范工程。打造了宏觉寺、山陕会馆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陈馆、主题公园,以“小阵地”讲出“大道理”,提升了“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力、影响力。
三、拓展宣教渠道,广泛凝聚共识。汇聚思想行动共识。在各级学校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统编教材,开设专题课程。各级党校把铸牢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核心课程,发挥西路军纪念馆等红色教育阵地作用,引导干部群众在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依托宏觉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资源,讲好老一辈革命家与十世班禅大师的革命友谊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个人先进事迹,讲好“有筋骨、有温度”的西宁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丰富宣传教育载体。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等平台载体,刊发《西宁市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等稿件270篇,阅读量超9000万,播放宣传标语1.1亿条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传播方式,在戏曲进乡村、优秀社火展演等活动中,增加民族特色、美食品鉴等元素,以青海越弦、平弦、民间小调等非遗项目下基层巡演,生动展示“四个共同”。
四、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共创共建。以“烟火味道”促融合。打造下南关街、豹街等为代表的旅游消费、美食休闲街区47处,“夜娱夜购”“暖锅美食”等沉浸式体验激发促“三交”活力。央视《三餐四季》栏目,探寻西宁人藏在三餐四季里的人间烟火味、故土记忆、文化传承和精神归属。以生态旅游促融合。探索“以旺季带动四季、以四季支撑旺季”的旅游促“三交”新路径,推进旅游景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特色民俗文化基地建设。以改善民生促融合。坚持将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高效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养老服务“五个一”工程,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五、构建互嵌社区,促进同心同行。共建“石榴籽家园”。打造67家市级、167家县区级社区“石榴籽家园”,构建“党建+社区石榴籽家园”工作格局,形成“社区党组织引领、楼院(栋)长协作、党员表率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的基层民族工作模式。共治基层民族事务。统筹整合市县乡三级“五中心”资源力量,向基层延伸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触角。创新打造“四方联动”“五社联动”“红色物业”等基层治理示范品牌,“一主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共促社会开放包容。推动“邻里牵手”“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等“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