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藏族自治州
水利资源
海南州的水资源总量为29.83亿立方米,分为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外流水系是黄河,黄河干流自同德县多尔根河口以上3公里处入境,在贵德松巴峡口处出境,纵贯全州,流长411.3公里,流经5县20乡镇,总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州陆地总面积的71%。入境处高程3168米,流量474立方米/秒,出境处高程2160米,流量640立方米/秒。境内汇入黄河的支流101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8条,小沟溪76条。内陆水系流域面积为12,952.92平方公里,包括青海湖水系、茶卡盐湖水系等7条水系,40余条支流。
水资源。从数量构成看,年降水总量为154.94亿立方米。由于该州地区差异性较大,河谷降水量小,山区降水量大,而且多集中于6、7、8、9四个月,占年降水总量的78%左右,不利于牧草返青和农作物春播。地表水年平均总量为28.4亿立方米,但地区分布不均,同德巴曲河、贵南茫拉河降水入渗率高。全州年降水量变化平缓,利于兴修引水工程。地下水年平均总量为15.15亿立方米,富集带为贵德县的三河地区及黄河两岸滩地、哇玉香卡农场、共和恰卜恰克彩地区、青海湖沿岸、兴海河卡、贵南沙沟河中段等地。
水能资源。海南州是黄河水能资源的“富矿区”,境内黄河干流落差大,水量丰富,流域内多为天然蓄水盆地,又有峡谷地段,具有优良的水电站建设坝址。目前,已建和未建的大型发电站主要坝址有明多尔根、玛尔当、尔多、茨合江、前班多、羊曲、龙羊峡、尼那、拉西瓦、古拉等,可利用落差883米,占黄河在该州境内总落差1,007米的87.7%,水能蕴藏量近1,000万千瓦,占全省黄河流域水能资源的45%,可发电近400亿千瓦小时。中型水电站可装机15万千瓦,可发电7亿千瓦小时。全州黄河流域各支流水能蕴藏量为60.5万千瓦,其中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7条。
历史概况
因地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金城郡设河关县,辖今贵德、共和东部地区,受“护羌校尉”节制。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置西海郡,其辖地包括今共和、兴海两县的大部分地区。南梁大同六年(540年),吐谷浑国王夸吕在今共和县石乃亥乡建都伏俟城,海南地区均为其属地。此后,曾数度为吐蕃属地。元至元八年(1271年)设贵德州,辖今贵德、共和部分地区,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河州路管辖,其余牧区各地则直属中央宣政院“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称必里万户府。明洪武八年(1375年)在贵德县置归德守御千户所,辖今贵德、贵南、同德及黄南州的部分地区,属陕西都指挥使河洲卫管辖,其余地区则属答司麻万户府和必里卫管辖。清初沿袭明制,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今贵德县设钦差总理蒙古番子事务大臣公署,管理今海南州在内的广大牧区,后经奏准迁往西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归德为贵德;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置贵德厅、设扶番同知,辖今海南及黄南部分地区。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改贵德厅为县,1915年北洋政府在青海改变建制,海南地区归甘边宁海镇守使和蒙番宣慰使管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设青海第五、第七行政督察区。青海建省后于1929年、1935年、1939年先后设共和县、同德县、大河坝设治局、1945年大河坝设治局改为兴海县。
1949年9月今海南地区解放后,相继建立了贵德、共河、兴海、同德4县人民政府。1953年7月,由贵德、同德两县划出部分地区建立了贵南县。1953年9月30日,政务院批准设立海南藏族自治区,12月15日正式设立,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共和县恰卜恰,辖共和(原共和县藏族自治区恢复为县,驻恰卜恰)、贵德(驻河阴镇)、贵南(由贵德县南部设置,驻拉曲)、兴海(原兴海县藏族自治区恢复为县,驻大河坝)、同德(原同德县藏族自治区恢复为县,驻尕巴松都)5县。1955年7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改称海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兴海县由大河坝迁驻子科滩。1959年将同德县划归果洛藏族自治州,原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划入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驻地迁茫拉。1962年同德县由果洛藏族自治州划回海南藏族自治州,将玛多县划归果洛藏族自治州;至此,海南藏族自治州辖共和(驻恰卜恰)、贵德(驻河阴)、贵南(驻茫拉)、同德(驻尕巴松都)、兴海(驻子科滩)5县。1979年3月随龙羊峡水电站的建成,成立龙羊峡办事处(1988年改为龙羊峡行政委员会),为州政府派出的县级机构;至此,海南州共辖共和、贵德、兴海、贵南、同德5县和龙羊峡1行委。2002年,撤销龙羊峡行委;至此,海南州共辖共和、贵德、兴海、贵南、同德5县。
人口民族
海南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区,世居民族有藏、汉、回丶蒙古、撒拉、土、哈萨克7个民族。1998年全州共有23个民族,总人口达39万人。世居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基本稳定,藏族占56%,汉族占35.9%、回族占6.12%、土族占0.87%、蒙古族占0.73%,撒拉族占0.19%,其他17个少数民族占0.19%。
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铜、铅、锌、白钨、锑、金、银、铁、汞、煤及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白云石等42种,占青海省已发现各类矿种125种的33.6%。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30种,占全省已有探明资源储量矿种的28.6%,上资源储量表的有22种,占全省上表矿种的20.1%。特别是以铜、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探明铜资源储量107.45万吨,占全省探明资源储量212.30万吨的50.6%;探明铅资源储量16.94万吨,锌资源储量34.91万吨,分别占全省探明资源储量的7.8%及12.1%,矿石品位较高,共、伴生元素多,可选性能良好。以金、银为主的贵金属成矿条件好,已列入全省资源储量表,成为具有较大潜力的重要矿种。全州共发现各类矿床(点)159处,其中矿床32个,矿点76个,矿化点51个。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州各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使本地区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南经济已由过去单一封闭落后的自然、半自然经济走上了多元开放的现代商品市场经济道路,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发展规模。交通、电力、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9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43亿元,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为41.45%、36.72%、21.80%。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1999年,全地区完成农业总产值8.17亿元(当年价),完成农业增加值5.57亿元(当年价)。
①农业(种植业)。1999年,全州耕地面积达到10.14万公顷,粮食年产量达12.56万吨,油料产量达到3.04万吨;粮食平均单产达205.17公斤,油料平均每亩单产47.07公斤。
②畜牧业。“九五”期间,海南州认真实施“四配套”建设和畜疫防治工作,增强了抗灾防灭能刀。1999年,全州牲畜存栏数为346.17万头(只),母畜比例、商品率分别达到45.82%、24.63%。羊毛总产量为3,997吨,肉类总产量为34,744吨,奶类产量为2.48万吨。
③林业。“九五”时期,全州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413.33公顷,封山育林(草)1.58公顷,零星植树 95O.77万株。
④水产业。渔业生产主要以青海湖、龙羊峡库区和贵德三河地区为主。1999年,全州养殖面积37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919吨。
⑤乡镇企业。1999年底,全州有乡镇企业1,623户,从业人员0.6万人,企业总产值为6,245万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3,072万元。
二、工业
2009年,全州工业增加值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2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0%,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58.8%,非国有企业下降40.7%;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60.1%,重工业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提高0.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三、科技、教育、社会事业
科技工作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认真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在科普宣传、新技术推广、各类科技计划实施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978-1998年,全州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34项。其中获省(部)级奖励的成果26项,州(厅)级奖励成果50项,获得专利的科技成果9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5%。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较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取得了新进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2009年,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9所(寄宿制中小学65所,在校生58632人),在校学生86380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2601人;普通中学22所,在校生26480人;普通小学82所,在校生48951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95人;幼儿园8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8253人。全州教职工总数为5120人。全州拥有专任教师4588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 %,学龄儿童入学率99.43%,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25%。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大批的有用之才,提高了全州人民的整体素质,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经过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不断发展,到2009年末全州共有艺术事业机构1个,图书馆事业机构6个,文物事业机构6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6个。开展各类文艺演出533场(次),观众34万人(次),周末广场文艺演出125场(次),观众4.5万人(次),文化三下乡活动达112场(次),观众9.8万人(次)。全州广播电视台(站)6座,无线电视发射台和转播站260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9.5%和91.1%,分别提高0.4和1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事业本着“提高完善城镇、重点支持农牧区”的改革思路,合理配置城镇、农牧区的医疗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医疗预防、保健为中心的州、县、乡、村4级医疗卫生防治网络,为实现人人享受医疗保健打下了基础。2009年末全州拥有乡级以上公立医疗卫生机构64个。其中:综合医院6所,中藏医院5所,中心血站1所,卫生监督所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乡镇卫生院40所。牧场医院2所,村卫生室420个。共开设病床144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3.29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5人。婴儿死亡率为14.59‰,孕产妇死亡率为48.64/10万。
兴海县
概况
兴海县位于州境西南部。总面积13158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蒙古、东乡、土家、满等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子科滩镇,距州府驻地157千米。邮编:813300。代码:632524。区号:0974。拼音:Xinghai Xian。
地处青南高原东北部山地、沟谷地,西南高东北低。黄河在境东流经140多千米,大河坝河、曲什安河分别由西北至东南、西南向东北流入黄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1-5℃,年降水量在240-600毫米。
行政区划
兴海县辖3个镇、4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曲什安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唐乃亥乡。境内有:赛什墉牧场。
子科滩镇(Ziketan Zhen)
位于县境东部。1953年属夏卜区,1958年设大河坝公社,1963年改为大河坝乡,1969年改为大河坝公社,1984年改为大河坝乡,驻地距县府驻地17千米。2001年,改为子科滩镇,政府驻地迁至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7个牧委会。
河卡镇(Heka Zhen)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82千米。1953年属河曲乎区,1958年设河卡公社,1961年改为河卡区,1963年设河卡乡,1969年改为河卡公社,1984年改为河卡乡。2001年,改为河卡镇。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唐属土蕃,明属尕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隶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雍正后受中央王朝“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地事务大臣衙门”节制,民国初改隶青海办事长官,后改隶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宁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为共和县辖地,1939年置兴海设置局,治大河坝,隶青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3年设兴海县,改隶青海省第三督察区,1947年由省直辖,1952年兴海县改为兴海藏族自治区,1952年改为兴海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1959年由大河坝迁至子科滩。
兴海县辖8乡。(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大河坝乡,设立并命名为子科滩镇(迁至子科滩);撤销河卡乡,设立河卡镇。
2001年底,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1个居委会、61个村(牧)委会。
子科滩镇:驻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城关)、7个牧委会(泉曲、纳洞、青根河、黄清、恰当、日干、直亥买)。
河卡镇:驻河卡,辖10个牧委会(羊曲、克觉、三赛外、灯塔、叶龙、都台、红旗、宁曲、吾勒赫、却旦)。
桑当乡:驻桑当,辖5个村委会(桑当、明星、夏塘、切卜藏、野马台)。
唐乃亥乡:驻中村,辖9个村委会(加吾沟、沙那、念青、龙曲、上鹿圈、下鹿圈、上村、中村、下村)。
曲什安乡:驻东大米滩,辖5个村委会(莫多、塔洞、大米滩、团结、才乃亥)。
龙藏乡:驻尼买,辖8个牧委会(浪琴、赛日巴、桑什斗、木果、麻日毛、日旭、秀尕纳洞、尼买)。
温泉乡:驻南木塘,辖6个牧委会(南木塘、温泉、长水、多巴、尕科河、盖什干)。
中铁乡:驻吉浪,辖7个村(牧)委会(吉浪、恰青、杜宗、斗后塘、龙吾隆、然莫、团结)。
赛什墉牧场:驻赛什塘,辖4个村(牧)委会(畜牧一队、畜牧三队、农队、马队)。
2005年,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曲什安乡、唐乃亥乡、桑当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兴海县曲什安乡,设立曲什安镇,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兴海县桑当乡,将桑当乡的桑当、明星、夏塘、野马台4个村划归兴海县唐乃亥乡,并将桑当乡的切卜藏村划归兴海县子科滩镇管辖。
贵德县
概况
贵德县位于州境东北部。总面积3600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有汉、藏、回、撒拉等14个民族,藏族约占总人口的33.5%,其它各少数民族之和约占12%。
县人民政府驻:河阴镇,距州府158千米,距省会西宁市114千米。邮编:811700。代码:632523。区号:0974。拼音:Guide Xian。
地处黄河谷地及两侧山地,南北高中部低。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境中,长达74.7千米,还有红岸河、莫渠沟河、龙春河、浪麻河等河流分别从南北两侧汇入黄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7.2℃,年均降水量252毫米。
行政区划
贵德县辖4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河阴镇、河西镇、拉西瓦镇、常牧镇、河东乡、新街回族乡、尕让乡。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设河关县,东晋置灞浇河郡,南北朝属吐谷浑政权,隋设廓州,唐属吐蕃王朝,宋属厮政权,元设贵德州,清沿袭明制,属陕西行都司河州卫管辖,后隶临洮府,西宁府等,后置贵德厅、贵德县,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贵德县隶青海省。1949年贵德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隶省直辖,1953年隶海南州。
贵德县辖1镇、7乡。(,镇政府驻地整体搬迁至曲卜藏村拉果口地区,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6月29日,正式撤乡建镇。
2005年,贵德县辖3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河阴镇、河西镇、拉西瓦镇、河东乡、东沟乡、新街回族乡、尕让乡、常牧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贵德县常牧、东沟两乡,合并设立常牧镇,镇政府设在原东沟乡政府驻地周屯,实行镇管村体制。
同德县
概况
同德县位于州境东南部。总面积6494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82%。还有汉、回等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尕巴松多镇,距州府驻地258千米。邮编:813200。代码:632522。区号:0974。拼音:Tongde Xian。
地处青海高原东北部,黄河九曲十八弯的第二个弯曲部,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坦,为滩地草原。黄河流经境南、境西,赛欠河、巴曲、尕干曲等河流由东北向西南、由东向西流经境内汇入黄河。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年均温1.2℃,年降水量371毫米。
行政区划
同德县辖2个镇、3个乡:尕巴松多镇、唐谷镇、巴沟乡、秀麻乡、河北乡。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南北朝至元属吐谷浑政权、吐蕃宣慰司,明属河州卫,清属蒙古族,藏族牧地。民国二年(1913年)属贵德县辖。1935年设同德县,取同心同德之意。1952年设同德藏族自治区,1954年设同德县。根据“青海省民政厅网站”资料改动,估计为2000年之前的资料)
巴水乡 位于县境北部,县府驻地。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申吾、欧后扎、夏日仓、欧沟、北扎、秀麻、贡麻、瓜什则、科加、德什端、科日干、斗后言、赛加、完科、美日加、知后迈16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巴水公社,1965年改为巴水乡,1970年改为巴水公社,1984年改为巴水乡(Ba Shui Xiang)。
巴沟乡(Ba Gou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477平方千米。辖然果、加日亥、新村、卡力岗、秀麻直德、上才乃亥、下才乃亥、班多、团结、上阿格、下阿格、上尕毛其、下尕毛其、托头、尕哇麻、上巴、下巴、曲乃亥、火居、地干、松多21个村(牧)委会。1951年设第三区巴沟乡,1959年改为巴沟公社,1965年改为巴沟乡,1970年改为巴沟公社,1984年改为巴沟乡。
谷芒乡(Gu Mang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489平方千米。辖阿血、美日克、尤龙、那仁、托士、种畜场、东吾、扎血、元状9个村(牧)委会。1958年将吴加、换去乎、年乃亥三乡合并为谷芒乡。1959年改为谷芒公社,1962年改为谷芒乡,1970年改为谷芒公社,1984年改为谷芒乡。
唐干乡(Tang Gan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529平方千米。辖加拉、哈夏、力伦、合土呼、东格、赛什堂、青迈、加吾8个村(牧)委会。1962年建唐干乡,1970年改为唐干公社,1984年改为唐干乡。
秀麻乡(Xiu Ma 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莫合、达哇、豆索、德格、宁龙、三巴、老虎、豆龙8个村(牧)委会。1962年建秀麻乡,1970年改为秀麻公社,1984的改为秀麻乡。
河北乡(He Bei Xiang) 位于县境南端,距县府驻地9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968万平方千米。辖上知迈、下知迈、黄河、赛什堂、赛羊、金科、赛德、赛欠、赛洛、格什克10个村(牧)委会。1965年建河北乡,1970年改为河北公社,1984年改为河北乡。
2000年,同德县辖6乡,县府驻尕巴松多(在巴水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741人,其中:巴水乡 11692人、巴沟乡 7742人、谷芒乡 5671人、唐干乡 4901人、秀麻乡 6115人、河北乡 5883人、尕巴松多未批镇 4950人、省牧草良种场虚拟乡 1787人。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巴水乡,设立并命名为尕巴松多镇。
2001年底,同德县辖1个镇、5个乡,72个村(牧)委会。
尕巴松多镇:驻尕巴松多,辖15个村(牧)委会(德什端、科加、贡麻、秀麻、瓜什则、欧后扎、欧沟、北扎、夏日仓、完科、赛加、德后言、科日干、美日克、知后迈)。
巴沟乡:驻下巴,辖22个村(牧)委会(松多、地干、火炬、曲乃亥、上巴、下巴、尕哇麻、托头、上尕毛其、下尕毛其、上阿格、下阿格、班多、团结、卡力岗、上才乃亥、下才乃亥、新村、治德、本龙、加日亥、居布)。
谷芒乡:驻谷芒,辖9个村(牧)委会(阿血、美日克、尤龙、那仁、托土、东吾、扎血、元庄、种畜场)。
唐干乡:驻唐干,辖8个村(牧)委会(力伦、哈夏、合土乎、加吾、东格、赛堂、青迈、加拉)。
秀麻乡:驻江群,辖8个村(牧)委会(豆合索、木合、达哇、宁龙、豆龙、德格、老虎、三巴)。
河北乡:驻赛什堂,辖10个村(牧)委会(赛德、金科、上知迈、赛欠、赛羊、赛堂、赛洛、格什格、黄河、下知迈)。
牧草良种繁殖场。
2005年,同德县辖1个镇、5个乡:尕巴松多镇、巴沟乡、谷芒乡、唐干乡、秀麻乡、河北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同德县唐干、谷芒两乡,合并设立唐谷镇,镇政府设在原谷芒乡政府驻地谷芒,实行镇管村体制。
贵南县
概况
贵南县位于州境东部。总面积6593平方千米。总人口7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
县人民政府驻:茫曲镇,距州府驻地157千米。邮编:813100。代码:632525。区号:0974。拼音:Guinan Xian。
地处黄河谷地、芒拉河谷地及滩地、高山,地势由东向西北倾斜。南部高山连绵,中部为滩地,西北部为黄河谷地。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境西北,还有茫拉、沙沟河等河流。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1℃,年均降水量398毫米。
行政区划
贵南县辖2个镇、4个乡:茫曲镇、过马营镇、森多乡、茫拉乡、塔秀乡、沙沟乡。茫曲镇(Mangqu Zhen)
位于县境南部,县府驻地。1949年为同德县第一区拉乙亥乡,1958年由同德县划归贵南县,1959年与沙沟乡合并为沙沟公社,1961年改为拉乙沟乡,同年改为拉乙亥公社,1984年改为拉乙亥乡。2001年,改为茫曲镇,辖1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
过马营镇(Guomaying Zhen)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78千米。1954年属霞石铎区,1958年撤区建霞石铎乡,1959年与直核乡合并成立过马营公社,1963年改为过马营乡,1969年又改为过马营公社,1984年复称过马营乡。2001年改为过马营镇。
茫拉乡(Mangla 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1953年设拉曲回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拉曲回族乡,1959年改设芒拉公社,1963年又改为拉曲乡,1965年将江当、洛哇2个公社并入芒拉公社,1984年改为芒拉乡。
森多乡(Sengduo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1955年建森多区,1958年撤区设森多乡,1959年改为森多公社,1963年改为森多乡,1969年改为森多公社,1984年改为森多乡。
沙沟乡(Shagou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91千米。1958年建沙沟乡,1959年改设沙沟公社,1965年改为沙沟乡,1969年改为沙沟公社,1984年改为沙沟乡。
塔秀乡(Taxiu Xiang)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6千米。1954年属塔秀区,1958年撤区设塔秀乡,后改为塔秀公社,1963年改为塔秀乡,1969年改为塔秀公社,1984年改为塔秀乡。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晋属吐谷浑,隋唐属浇河郡,五代至宋属廓州,元明属贵德所,清属贵德厅。民国二年(1913年)至三十三年(1949年)属贵德县、同德县、共和县、南屏设治局。1953年从贵德县析置贵南县,隶海南藏族自区(州)。
贵南县辖6乡。(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贵南县拉乙亥乡、设立并命名为茫曲镇;撤销过马营乡,设立过马营镇。
2001年底,全县辖2个镇、4个乡,1个居委会、73个村(牧)委会。
茫曲镇 驻吴堡湾,辖1个居委会:城关,10个村委会:昴索、沙拉、托勒、达玉、加土乎、河州、毡匠、塔哇、上江当、那然。
过马营镇 驻过芒,辖11个村(牧)委会:过芒、切扎、沙加、麻什干、洛加、角色、直亥、达拉、多拉、查乃亥、日安秀麻。
茫拉乡 驻却旦塘,辖13个村委会:克图、土鲁、郭拉、拉干、麻格塘、康吾羊、下江当、都兰、却旦塘、上洛哇、下洛哇、郭玉乎、禾然。
塔秀乡 驻曲布藏卡,辖8个村(牧)委会:塔秀、贡哇、子哈、加斯、达龙、西格、达芒、扎日子。
森多乡 驻曲果琼哇,辖16个村(牧)委会:元义、日芒、贡哇、加尚、斯肉、本龙、斗龙、尼玛龙、加当、赛羊、卡加、喜稞羊、鲁秀麻、塔哇、扎什给、完秀。
沙沟乡 驻郭仁多,辖15个村委会:郭仁多、石乃亥、东让、洛合相、德芒、赛什塘、汪什科、查纳、石崖、尕巴、居乎拉、东吾羊、拉扎、郭勒、关塘。
共和县
概况
共和县位于州境北部,青海湖之南。总面积16050平方千米。总人口12万人(2004年)。有藏、汉、回、土等23个民族,其中藏族约占总人口的50%。
县人民政府驻:恰卜恰镇。邮编:813000。代码:632521。区号:0974。拼音:Gonghe Xian。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青海南山自西向东横贯全县,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青海湖滨倾斜平原,南部是青海南山、鄂拉山环抱的共和盆地。除黄河外,还有恰卜恰河、布哈河、沙珠玉河、倒淌河、黑马河等大小河流300余条。境北青海湖为全国最大咸水湖。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年均温3.4℃,年降水量为312毫米。
行政区划
共和县辖4个镇、7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塘格木镇、石尕亥乡、沙珠玉乡、铁盖乡、廿地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切吉乡。境内有:
哇玉农场、湖东种羊场、巴卡台农场、安置农场。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属西海郡,公元535年,吐谷浑可汗夸吕建都“伏俟城”。唐属吐蕃地,宋属厮,元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清属西宁府、贵德厅。民国元年(1912年)归西宁、湟源2县,1929年从西宁、湟源2县析置共和县,直属青海省。1952年改为共和藏族自治区,1953年改为共和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
共和县辖1镇、12乡。(根据“青海省民政厅网站”资料改动,估计为2000年之前的资料)
恰卜恰镇 位于县境东部,州府、县府驻地。人口2.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等民族。面积7.3平方千米。辖一至七按顺序排列的7个居委会。1956年设恰卜恰镇,1958年改称龙羊公社,1965年复称恰卜恰镇。
恰卜恰乡(Qia Bu Qia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2%。面积432平方千米。辖上塔买、下塔买、西台、东香卡、西香卡、尕寿、加拉、索吉乡、次汉苏9个村委会。1949年属上郭密区塔买乡,1958年撤区后合并到次汉土亥乡,1958年并入龙羊公社,1965年改设恰卜恰镇,1968年由恰卜恰镇析置恰卜恰公社,1984年改称恰卜恰乡。
倒淌河乡(Dao Tang He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4千米。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蒙古、东卫、黑科、拉乙亥麻、次汉达哇、哈乙亥、甲乙、黄科、措卡、元者10个牧委会。1949年属千卜录区,1956年设倒淌河乡,1958年改为倒淌河公社,1965年改为倒淌河乡。
石乃亥乡(Shi Nai Hai Xiang) 位于县境北端,距县府驻地180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3%。面积319平方千米。辖切吉、铁卜加、如龙、向公、尕日拉、鲁色6个牧委会。1949年设石乃亥乡,1958年并入黑马河乡,1961年分设石乃亥公社,1963年改为石乃亥乡,1968年改为石乃亥公社,1984年复称石乃亥乡。
黑马河乡(Hei Ma He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48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加卜龙、直合去乎、文巴地、然去乎4个牧委会。1953年改为黑马河乡,1968年改为黑马河公社,1984年复称黑马河乡。
江西沟乡(Jiang Xi Gou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08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1%。面积681平方千米。辖元者、大仓、上社、下社4个牧委会。1953年属廿地乡,1958年设江西沟公社,1984年改为江西沟乡。
沙珠玉乡(Sha Zhu Yu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5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5%,还有汉、回等民族。面积681平方千米。辖珠玉、上村、种子、耐海塔,上卡力岗、下卡力岗、曲沟、大连海、知耐亥9个村委会。1949年为都秀区辖乡,1958年并入三湖公社,1963年分设沙珠玉公社,1965年改为沙珠玉乡,1968年改为沙珠玉公社,1984年复称沙珠玉乡。
切吉乡(Qie Ji Xiang)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90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1%。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东科、莫合、塔秀、乔夫旦、新村、祁加、加什科、哇合8个牧委会。1949年属上郭密区辖乡,1953年设切吉区,1958年改设切吉公社,1963年改称切吉乡,1968年又改称切吉公社,1984年复称切吉乡。
英德尔乡(Ying De Er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48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4%。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知海、哈尔梗、中果、郎娘、更尕、曲让、黄河、加什达8个牧委会。1949年为都秀区辖乡,1958年并入沙珠玉乡,后改称三湖公社,1963年分设为英德尔乡,1965年并入沙珠玉乡,1981年从沙珠玉公社分设英德尔公社,1984年复称英德尔乡。
廿地乡(Er Shi Di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6%。面积707平方千米。辖廿地、切扎、拉龙、羊让、曲什纳5个牧委会。1949年为加拉区辖乡,1958年并入三湖公社,1961年分设廿地公社,1963年改为廿地乡,1965年并入沙珠玉乡,1971年分设廿地公社,1984年改称廿地乡。
铁盖乡(Tie Gai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0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9.1%。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铁盖、吾雷、马汉台、拉干、拉才、上合乐寺、下合乐寺、托勒台、七台、委曲、哈汗土亥11个村(牧)委会。1949年为上郭密区居力盖乡,1956年改称铁盖乡,1958年并入龙羊公社,1961年改称铁盖乡,1958年并入龙羊公社,1961年分设铁盖公社,1984年改为铁盖乡。
东巴乡(Dong Ba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6%,还有汉、回等民族。面积198平方千米。辖乙浪堂、东巴、加让台、上梅、下梅、索尔加6个村(牧)委会。1949年为加拉区格拉乡,1958年并入恰卜恰镇,同年改镇为公社后属龙羊公社,1963年分设东巴公社,1965年与龙羊、塔买合并设东巴乡,1968年改为东巴公社,1984年复称东巴乡。
曲沟乡(Qu Gou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8%,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748平方千米。辖黄河、德胜、后菊花、龙羊新村、马尼毛台、曹多龙、克才、多隆沟、阿乙亥、次汗土亥、瓦里关、龙才12个村(牧)委会。1949年为上郭密区曲沟乡,1958年并入龙羊公社,1961年分设曲沟公社,1965年与瓦里关、苏乎拉公社合并为曲沟乡,1968年改为曲沟公社,1984年复称曲沟乡。
2000年,共和县辖1镇、12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1974人,其中:恰卜恰镇 30833人、恰卜恰乡 8124人、廿地乡 3967人、沙珠玉乡 6173人、英德尔乡 4232人、铁盖乡 5774人、曲沟乡 7161人、东巴乡 3987人、倒淌河乡 11336人、江西沟乡 5504人、黑马河乡 4490人、石乃亥乡 6038人、切吉乡 8142人、龙羊峡虚拟镇 3258人、塘格木农场虚拟乡 2955人。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共和县恰卜恰乡,并入恰卜恰镇;撤销倒淌河乡,设立倒淌河镇。2001年底,全县辖2个镇、10个乡,7个居委会、91个村(牧)委会。
2001年底,共和县辖2个镇、10个乡,7个居委会、91个村(牧)委会。
恰卜恰镇 驻恰卜恰,辖7个居委会(第一、二、三、四、五、六、七),9个村委会(上塔买、下塔买、次汉苏、东香卡、西香卡、西台、尕寺、加拉、索吉亥)。
倒淌河镇 驻蒙古村,辖9个牧委会(蒙古、黄科、元者、甲乙、黑科、哈乙亥、拉乙亥麻、次汉达哇、东卫)。
铁 盖 乡 驻马汉台,辖11个村(牧)委会(铁盖、拉干、吾雷、拉才、马汉台、上合乐寺、下合乐寺、托勒台、哈汗土亥、七台、委曲)。
东 巴 乡 驻乙浪堂,辖6个村(牧)委会(东巴、索尔加、加降台、上梅、下梅、乙浪堂)。
曲 沟 乡 驻麻尼磨台,辖11个村(牧)委会(德胜、后菊花、曹多隆、克才、阿乙亥、次汉土亥、瓦里关、龙才、多隆沟、麻尼磨台、龙羊新村)。
英德尔乡 驻治海,辖8个牧委会(浪娘、中果、黄河、治海、哈尔干、加什达、更尕、曲让)。
沙珠玉乡 驻珠玉,辖10个村委会(上村、珠玉、上卡力岗、下卡力岗、种籽、耐海塔、达连海、曲沟、知耐海、扎卜达)。
廿 地 乡 驻廿地村,辖5个牧委会(廿地、拉隆、曲科纳、羊让、切扎)。
黑马河乡 驻黑马河,辖4个牧委会(文巴地、直却乎、加卜隆、然却乎)。
石尕亥乡 驻切吉,辖6个牧委会(鹿色、尕日拉、切吉、铁卜加、向公、如隆)。
江西沟乡 驻大包,辖4个牧委会(达仓、元者、上社、下社)。
切 吉 乡 驻东科,辖8个牧委会(塔秀、哇合、加什科、乔夫旦、莫合、东科、祁加、新村)。
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2]29号文批复同意撤销龙羊峡行委,设立龙羊峡镇;撤销曲沟乡并入龙羊峡镇。
2003年底,共和县辖3个镇、9个乡,10个居委会、93个村(牧)委会。人口122845人。
恰卜恰镇 驻恰卜恰,辖7个居委会(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居民委员会),9个村(牧)委会(上塔买、下塔买、次汉苏、东香卡、西香卡、西台、尕寺、加拉、索吉亥)。
倒淌河镇 驻蒙古村,辖1个居委会(倒淌河居委会),9个村(牧)委会(蒙古、黄科、元者、甲乙、黑科、哈乙亥、拉乙亥麻、次汉达哇、东卫)。
龙羊峡镇 驻龙羊峡,辖2个居委会(龙羊峡镇第一、第二),13个村(牧)委会(德胜、后菊花、曹多隆、克才、阿乙亥、次汉土亥、瓦里关、龙才、多隆沟、麻尼磨台、龙羊新村、黄河村、兴龙村)。
铁盖乡 驻马汉台,辖11个村(牧)委会(铁盖、拉干、吾雷、拉才、马汉台、上合乐寺、下合乐寺、托勒台、哈汗土亥、七台、委曲)。
东巴乡 驻乙浪堂,辖6个村(牧)委会(东巴、索尔加、加降台、上梅、下梅、乙浪堂)。
英德尔乡 驻治海,辖8个村(牧)委会(浪娘、中果、黄河、治海、哈尔干、加什达、更尕、曲让)。
沙珠玉乡 驻珠玉,辖10个村(牧)委会(上村、珠玉、上卡力岗、下卡力岗、种籽、耐海塔、达连海、曲沟、知耐海、扎卜达)。
廿地乡 驻廿地村,辖5个村(牧)委会(廿地、拉隆、曲科纳、羊让、切扎)。
黑马河乡 驻黑马河,辖4个村(牧)委会(文巴地、直却乎、加卜隆、然却乎)。
石尕亥乡 驻切吉,辖6个村(牧)委会(鹿色、尕日拉、切吉、铁卜加、向公、如隆)。
江西沟乡 驻达仓,辖4个村(牧)委会(达仓、元者、上社、下社)。
切吉乡 驻东科,辖8个村(牧)委会(塔秀、哇合、加什科、乔夫旦、莫合、东科、祁加、新村)。
2005年,共和县辖3个镇、9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石尕亥乡、沙珠玉乡、英德尔乡、铁盖乡、廿地乡、东巴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切吉乡。
2006年8月,共和县撤销英德尔乡,设立塘格木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原塘格木农场场部所在地塘格木,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东巴乡,并入恰卜恰镇。
其它
原 龙羊峡行委:位于州境东部,黄河上游第一个梯级水利枢纽工程龙羊峡水电站所在地。距州府驻地70千米、省会西宁市153千米。总面积6平方千米。地处黄河谷地,四周环山。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3.4℃,年降水量312毫米。
1978年建龙羊峡水电站设龙羊峡办事处,1988年改为龙羊峡行委(县级)。
2001年底辖2个村委会:黄河村、兴龙村。
区划代码632526,邮编811800。人口0.3万,以汉族为主,主要是行委和电站的职工、家属。
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2]29号文批复同意撤销龙羊峡行委,设立龙羊峡镇;撤销曲沟乡并入龙羊峡镇。
恰卜恰镇(Qia Bu Qia Zhen)
位于县境东部,州府、县府驻地。2001年,恰卜恰乡并入恰卜恰镇。辖7个居委会(第一、二、三、四、五、六、七),9个村委会(上塔买、下塔买、次汉苏、东香卡、西香卡、西台、尕寺、加拉、索吉亥)。
自然地理
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位于青海省东部,东与海东地区和黄南州毗连,西与海西州接壤,南与果洛州为邻,北隔青海湖与海北州相望,因地处著名的青海湖南部,故名海南。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8°55′─105°50′,北纬34°38′─37°10′,东西宽260公里,南北长270公里,面积为4.4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6.18%。
海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州除青海南山外,呈西南向东北降低的趋势,由于黄河流经中部,整个地势又以黄河为中轴轴向倾斜。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四周环山,盆地居中,高原丘陵和河谷台地相间其中,地势起伏较大,复杂多样。全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5305米,最低海拔2168米。黄河从同德县南部入境,按地质构造和山脉走向,在境内形成一个半环形河曲,横贯中南部5县20个乡镇,流长411.3公里,有支流101条;以青海湖为主的6个内陆水系有支流40余条。
海南州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大气稀薄,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候温凉寒冷,气温年较差小丶日较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但由于境内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又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低温少雨的共性基础上,又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个性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特点。海南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优势,养育了她勤劳智慧的世代子民,是亟待开发的一块宝地。
土地资源
海南州陆地面积为4.125万平方公里,最低海拔为2,160米,最高海拔为5,305米,分为三大土地类型:山地、高台滩地、河湖谷地。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3. 3%。高台滩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4.3%,该类地自然条件好,是当前乃至今后的农牧业发展区。河湖谷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2.4%,这类地地势低平,热量、水源和土壤条件较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
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将土地分为牧业用地、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城乡占地及道路用地、水域面积和暂未利用地等六大类。牧业用地分布广阔,因牧草适应性强,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其生长发育好的是在平原台地和高寒山区,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78.67%。在牧业用地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46.6万公顷,其中,一级草场占5.3%,二级草场占34.57%,三级草场占49.57%。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2.19%,其中,川水地占33.7%,浅山地占8%,脑山地占58.3%,均分布在河谷和山间盆地内,这里不但地势低平,有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和水分,而且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高,土地肥沃。平均每年播种面积8万公顷。林业用地多分布在中高山深谷地带的聚居区,占总面积的4.14%。难以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7.8%,主要为流动沙地、石山、风化侵蚀强烈的丘陵残山荒坡,这类土地没有植被或植被覆盖度小于15%,对其要实行防风固沙、封山育林等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